從 1970 年代以來,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發展已定型,隨著馬來西亞社會的變奏,獨中歷史教科書因勢而變。從 1973 年「全國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會總會」成立「華文獨中工作委員會」伊始,董總先後於 1978、1991、以及2007 年進行三次歷史科教科書改革。第一次改革為獨中課程統一化之肇端,改革重點偏重華文編寫等原則議題,歷史課程內容與傳統華校無異;惟強調獨中課程統一化而已。第二次課程改革已開始注意「中國史」之繁瑣,修正第一套歷史教科書之「中國史」的斷代方式;惟編輯的思維與第一套無太大差異。第三次課程改革則全面顛覆前兩套之思維,同心圓的編寫方式反應傳統歷史科教科書「中國」論述之退位,取而代之的是以「馬來西亞」為中心的新思維。此三次課程改革中,「中國史」篇幅與內容之刪減成為改革標的,反應馬來西亞華人的「中國性」在三套歷史科教科書上之轉變。本文即以 1970 年代至今三套獨中初中《歷史》為分析對象,輔以田野調查以及訪談等方法,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「中國」在三套初中歷史科教科書之編輯理念與方式上之轉變及其差異。
本研究得出幾項結果。在改革背景上,由於獨中仍面臨「華校」本身的傳統定位與馬來西亞華人在地化之兩難,故學校課程改革的速度甚緩。在改革內容上,有三項結論。首先,三套初中《歷史》係以中國史為其改革標的,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,中國歷史的定位逐漸從原來的「中國史」轉變為「世界史」。其次,三套初中《歷史》改革「中國史」的結果,「中國」歷史在各冊章節分配上出現板塊位移之現象。最後,四個域史在獨中初中《歷史》分配的消長,反應馬來西亞華人之馬來西亞意識逐漸提高;唯在實施上仍有困境。
關鍵字:華文獨立中學、歷史科教科書、同心圓課程設計、中國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