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的國民小學自光復後便已探行學區制;國民中學則自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,也正式採行學區制;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雖沒有類似的設計,但是否能透過學區的劃分而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,則有許多討論。本文從學區的概念的兩個主要意義:招生區與行政區,來評述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對於「社區」的概念與策略。本文發現: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中的社區,在概念上相當廣泛、在劃分上原則並不明確、在內涵上則前後期各有不同重點。本文繼之深入探討兩類概念的內與爭議:就招生區而言,贊成與反對的理由都有,且不同論點因為立場不同、以及主觀判斷的成分居多,使得共識難以達成;就行政區而言,各區教育資源的落差,會影響學生在學區內就學的意願,然而,若透過教育行政的積極規劃,有助於實質上保障教育機會均等,亦能帶動整體教育品質的提升,因而有其價值。綜合上述分析,本文主張:學區或就近入學的議題與教育資源的分佈是息息相關的。就近入學雖是可欲的教育目標,但若學區的教育資源不均,反倒影響了學生受教權益與家長的教育選擇權。因此,本文建議,後期中等教育對學區的規劃,不應凸顯其招生區的意義,而應強調其行政區的意涵,重視各學區在教育資源上的落差,促成各區域教育品質均衡的「均質學區」。
關鍵字:學區、適性學習社區、高中職社區化、後期中等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