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理想的訴求上,華人世界一向很重視道德教育。在另一方面,國人的「公德」一為了個人私利或方便而破壞公共利益的行為一的欠缺,也為人所詬病。台灣在1990年代的教育課程改革,道德教育已不單獨設科,近年來,西方「品格教育」的重振已高唱入雲。本文首先簡要掃描西方倫理學與德育的發展,探討品格教育在西方復甦的因緣,再從台灣的脈絡中界定「公德」的意義。研究者試圖說明,品格教育(道德教育)在台灣重新受到重視的背景因素,是受到西方德行倫理學復甦及九年一貫課程「缺德」的影響;再者,公德本身的重點,應在「公」而非「德」,立基於德行倫理學、社群主義的品格教育,不一定能促成國人公德的提升。公德的提升,仍須強化公私領域之分際、個人自主性、對陌生人的尊重等傳統自由主義的重點。研究者企圖從哲學論證中,使教育工作者更能體會品格教育的內涵,而不致於淪為教育口號的呼籲,能真正正視品格教育可能在華人社會與自由主義的抵觸,而能達成品格教育的理想。
關鍵字:品格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公德、德行倫理學